365体育投注

 
走进广播
简介
台歌
台史
章程
台徽台旗
大事记
 
当前位置: 首页    走进广播    台史
台史  


台史

 

新乡医学院广播台


 

我们的历史,该如何记取

 

文 尹启航 唐 清

编者按:桌面正中央放着的《新乡医学院广播台台史》上,印刻的是珍贵的历史和新鲜的日期,追寻这纸张背后的故事,本是初衷。在查访与翻阅后,感动油然而生,感动于老广播人的广播情怀,感动于广播历史记录者的执着与坚韧。

感动之余,反思属于我们的广播历史,应当如何记取,如何传承,如何延续。广播的历史,不仅仅是为了回忆,还是传媒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让历史回归常识,需要的是观念上的进步,也需要方式的转变。当历史生动可感,广播也不仅仅只是广播了。

 

“假如人真有灵魂,每个广播人灵魂的一半已留在广播内,另一半跟随肉身在世间闯荡。”

——新乡医学院2002级校友、广播台2003届、2004届台长岳松涛

不仅仅是回忆

行政办公楼508室,是广播台目前的办公室之一,老广播人喜欢亲切地称它为“508小屋”,狭长的屋子里面放上会议桌、文案柜、播音台之后没有剩余多少空间。这个屋子的墙上曾贴着七幅书法装裱作品:“创造新医金牌广播,打造新医广播文化”“团结协作”“精益求精”“创新坚持”“谦逊博学”“博爱公平”。墨绿色的镶边纸有些发黄,楷书的墨迹看起来却依然力透纸背。岳松涛最后一次见到它们,是201436日再回母校重返508小屋的时候,这些字都出自他爷爷之手。现在的墙壁光滑雪白,看不出来这些书法作品存在过的痕迹,因为20152月“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墙壁粉刷,它们都被取下来,像其他台宝家珍一样被锁进了档案柜。

岳松涛每过一段日子,总会回来508小屋瞧瞧,“心心念念,只要得空就回新乡看看,毕竟……”但是,这个在郑州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工作的主治医师再不能像十年前一样,即便卸任了台长转移了校区,也每个礼拜都从卫辉校区赶回新乡回到508小屋看看了。

毕竟这是青春和梦开始的地方。广播人的青春,金牌广播的梦。

2003年到2007年,是广播打下根基的五年,一切都刚开始,一切都在尝试。把播音节目内容从不固定随机播改为七个固定的版块外加一个谈话栏目,初次把节目预告手绘成宣传板画在校园里展览,首次面向全校大规模招新,第一次以一个学生组织之力承办主办校园大型活动……为了让新建立起来的规章制度、运作机制能够良好传承并维持,岳松涛在一个学期里累积了厚厚一沓卫辉和新乡的往返车票。

不只是岳松涛,他是一个阶段里的代表。在流传下来的故事里面,还有20076月上演广播互动史诗剧《广播阙歌》的总导演——即将毕业的2005届台长、2003级心理学专业尚斌;广播台开播十五周年庆典活动中,2006届台长苏博以弱柳扶风之姿,勇挑重担,几度偷偷掩泪,却咬牙强调:“广播台办的活动,要么不做,要做就做到最好。”第三届“挑战播音员大赛”,2007届编辑部主任张晓再任导演,那次活动,全场掀起了50多次掌声,全校学生活动也由此进入“选秀挑战”模式。

这五年里,广播开始有了自己的台标台旗,有了自己的章程,有了自己的台刊《声音·迎新专刊》,有了自己的台歌《声音》,有了部门版块纵横双向管理制度,有了比如“向着太阳呐喊”“欢送老编播座谈会”“挑战播音员”等特色活动,有了以岳松涛、王洁(2007届台长)等老广播人积淀的独属新医的校园广播发展及管理思考……

这些根基随着时代的进步有着与时俱进的改变,很多理念直到现在还是广播发展的有力支撑。只是,随着时光的流淌,现在的广播人在这些构架下青春洋溢地生活时,很少有人还记得或知道,那时候508的灯光亮到深夜何时,那些老台员又是如何夜以继日地伏案探讨,不断以“否定之否定”之姿自虐、自乐、自醉。

201212月,第三教学楼大厅里放上了这样一幅展板“岁月无声,我心依旧——献给所有为新医广播奉献青春的战友们”,在上面可以看到很多老广播人:李聪、栗永超、王鹏辉、刘鹏飞、刘敏、马琳……是让广播后辈感觉陌生的照片和名字。

可能是距离现在实在太遥远,有关这一批人以及他们有关广播的那些事儿并没有留存太多,只能根据“广播大事记”的脉络隐约知道一些他们当年做出的卓绝的努力。有如,2008届台长沈福彬,整整五年求学期,毫无怨言地承担了学校大小舞台的主持或朗诵,只为广播的一个口碑,给“后广播人”一个机会。“拓荒”或许可以作为这五年的主题词,有关他们,留下的不仅仅是回忆,还有一种精神,一种似乎正在缺失的精神。

寻求一种融合

每次回来,岳松涛都会翻翻墙上挂着的版块稿件夹,偶尔赶上了,也会在508小屋里听听播音,看看编辑、播音员、网播员准备播音的忙碌场面,这是每一位老广播人回家“探亲”的必修课。上次回来,他恰好碰到台里在整理台员档案。所有广播人都有一份台员档案,记录着他们的进校时间、入台时间、台内经历等信息。岳松涛拿起一份,翻来覆去看了很久,这勾起了他的感慨,“一代过去,一代又来,夫以数年聚首,又天南地北,然巫山云雨,曾经沧海!沉甸之事业,用心经营;无悔之青春,付出奉献。德业之进,全靠有恒,铢积寸累,自然成功。”他念叨的,是《台史》上的句子。

用心经营的都是事业,这句话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广播人,2009届台长樊晶鑫更是喜欢天天挂在嘴边,像是在鼓励自己,又像是在表明一种态度。

“网络广播”“个性广播”……从2008年到2011年的四年间,每年年初台长竞选时,都会聚全台之力激烈谈论,产生新的广播理念,作为引领广播一年发展的方向。这四年间校园广播所受的质疑声颇大,听众在要求,你们为什么不这样?广播人在自问,到底怎么样才是真正地扎根校园?这些理念,无疑在努力做着坚守广播使命与满足听众要求的融合。

融合的启发开始于一场国殇。

2008年,“5·12”,汶川的地动山摇牵扯着所有人的心,大学生在思考自己能做些什么,广播人在想怎么动员更多的人去做些什么。“心系汶川”专题节目周开播的同时,广播人在自强路上摆上宣传台,放上一根根绿丝带,再扯上条幅,桌子前的学生越挤越多,一场名为“青青绿丝带”的活动就这样发起了。在全校甚至新乡市区分发绿丝带,携手社团义务献血,这场为汶川的祈福点燃了医学生的学子情怀。

融合的难题好像找到了出口,“迎新生中秋灯谜会”“经典名著演绎大赛”“中华经典诗文吟诵会”……这一时期广播举办的校园活动已经无法完整的统计出数量,但它们一次次刺激着校园文化的神经。“那时只要广播台的活动办完,校园里会马上上演‘模仿秀’。”这是2010届台长王冰的印象。

不过广播人很少会满足,活动办过了,又转而瞄上了网络。都说刚刚兴起的互联网建起了信息高速公路,其在信息传播上的作用肯定更大,善于创新的广播人没有理由不利用好这股力量。20094月,新医广播台网页制作完成,投稿、评论、点歌都可以在网络上进行,常常会有热心听众在上面询问歌单、提出建议。这样一来,倒是建起了听众和广播人沟通的便捷桥梁,质疑声渐渐弱了。

在学校里,广播台隶属党委宣传部,挂着“党”字号,原本完成舆论喉舌的使命就好,可广播人偏就是折腾。“不折腾怎么行,不出彩就出局!”像一潭死水一样的广播,是他们不愿意看到的。千方百计去寻找校园、社会与广播的融合,去寻找更好的发展之路,这个探索的过程苦不苦?累不累?“当然苦,当然累!”那为什么还要继续做?“不是说,用心经营的都是事业的嘛。”2011届台长王红林回答的干脆利落。

还是要再出发

当岳松涛告别508小屋的时候,带上了两本2012年和2013年出版的《声音》杂志,翻看杂志中的一篇篇文章以及其中插入的彩页广告时,他向2014届台长尹启航笑着说:“真是不容易,真是不容易。”

确实不容易。作为学生组织,广播台缺少充盈的资金,但是日常要运转、活动要办、杂志也要出。所以,一个个暑假里,一部分广播人提前赶到学校,白天顶着大太阳沿着街道跑,挨个商户去问有没有合作意向,晚上就在办公室里打地铺。不服劲,肯下劲,有冲劲,金牌广播的梦想不能囿于山河险峻和道阻且长。

所以,当面对新媒体强势冲击传统媒体的局面,从2012年到2014年,广播人为转型探索了三年。

2012年是广播台20周年台庆,义务植树作为系列庆祝活动之一在植树节当天进行,广播人在北校区种下了一片广播林。从现有的照片上,可以看到当时2012届台长常富江站在树苗旁,挥着火红的台旗,笑容灿烂。他说,那面红底黄字的台旗是2005级台员周玉洁一针一线亲手绣制的。红旗绿树相映成辉,这片萌动着生机的林子或许意味着广播一个新的出发。

不破不立,打破原有以播音为主的构架,开通广播台新浪官方微博,发布节目预告并留存精品节目;建立新医广播微信公众平台,确立“在这里,读懂新医”的宗旨,形成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局面。

不仅如此,对比这期间和早期的规章制度,会发现多了失物招领、寻物启事以及录歌点播等制度,“校园听众毕竟是广播生存的土壤,广播要做到服务校园师生。”2013届台长王紫业这样解释他“制度规范服务”的初衷。

与此同时,广播也开始努力“走出去,请进来”,与30余家河南省乃至全国的兄弟院校进行互访交流,外出交流过的台员回来之后总是有一份小小的骄傲:中华小立领的台服和简单大方的钢质台徽又被称赞了。据“广播大事记”记载,台服于201110月规模化定制,而钢塑品质的台徽则是在20124月,特意用外联资金定制了400枚。

新媒体平台建立之初也曾困难重重,为了及时推送校园最新动态,“凌晨一两点办公室还是敲击键盘的嗒嗒声”2015届编辑部主任段春宇回忆起这样的经历觉得确实“不堪回首”。但三年时间,广播最终完成了媒体融合发展之路的转型,在20155月,中国高校媒体(宁海)论坛上,中国高校传媒联盟秘书长、中国青年报社副总编辑董时对新乡医学院广播台的全媒体发展模式给予了高度肯定。

“把这三年来的思考总结一下,形成‘三个台长重要思想’留存下来吧。” 2014届台长尹启航被交代要完成这一夙愿。

“文化的积累和沉淀,是贯穿广播不断创新发展的灵魂。”2015届台长吴昊一字一顿地说。

 

历史回归常识

龙应台在对港大毕业生的演讲《世纪大学之道,期待人文港大》中写道:“每一个蕴含人文意义的点,都可以竖起一个小小的牌子,透过历史告诉我们一代又一代不断‘提着皮箱’到达校园的十九岁的青年:大学,是一个人文精神的源泉。所有的科学、技术、经济或商业管理的发明,都必须以‘人’为它的根本关照。”

其实,历史的传承,无论故事还是地点都是对那些曾经在这片土地上生活过的人的勾连与描摹,正是那些人和事,成为我们共同记取的自己的历史。

这些口述笔记的历史出现在纸张上,为新医广播的无形文化提供了一个有形的载体,不为彪炳曾经一代代老广播人的付出,只为让历史回归常识,因为:

广播台的发展只有里程没有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