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网
□ 站 内 搜 索 □

嬴政——治国理念的局限
发布时间:2014-11-07 被阅览数:次 来源:
文字 〖 〗 自动滚屏(右键暂停)

    自周天子势力衰微,诸侯雄起,争霸天下,从此便开启了一场乱世风云。之后百家争鸣,各奔其主。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秦国选取了法家学说作为自己的治国理念,甚至一直延续到了始皇一统天下,殊不知却为国家埋下了祸根。

    其实就历史的发展而言,始皇嬴政是历史上不可多得的千古一帝。与他的功相比,过反而微不足道了。

    其一,为了有效地管理国家,也为了替子孙万代奠定基业,秦始皇吸取了战国时期设置官职的具体经验,建立了一套相当完整的中央集权制度和政权机构。另外,秦始皇灭六国后,采纳李斯的建议,废除分封制,改行郡县制。地方行政机构两级。郡县主要官吏由中央任免。监御史)。郡守掌治其郡。郡尉辅佐郡守,并典兵事。郡监掌监察事宜。秦始皇把全国分成三十六郡,以后又陆续增设至四十一郡。

    其二,在军事方面,始皇不但统一了全国,还南征百越,并为了保持岭南的稳定,命进军岭南的将士留守当地“屯戍”。另外,还从中原向岭南地区大批移民。留守的将士和移民,除少数与中原移民女子结婚外,其余多娶越女为妻。他们为岭南地区带来了先进的文化和农业、手工业技术,为岭南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秦平岭南的战争是秦始皇统一中国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历史上第一次正式将岭南纳入了中国的版图,使越族正式成为中华民族大家庭的一员。它对促进汉越民族的融合及岭南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都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又北击匈奴,同时为防止匈奴南下,蒙恬奉始皇命征发大量民工在燕、赵、秦长城基础上,修筑了西起临洮(甘肃岷县),东到辽东的万里长城,对巩固秦北部边地发挥了重要作用。秦朝反击匈奴的胜利,是对匈奴贵族侵扰势力第一次最沉重的打击。匈奴单于“头曼不胜秦”,被迫“北徙”十余年。

    修建长城,是为了保护北部边境人民的生命财产的安全,其目的也是为了减少人民的负担;由于匈奴是游牧民族,其骑兵活动范围很大,没有长城的话,要很多军队来防守,这会给人民增加很大的负担。万里长城不是他开创的,他只是把原来秦国,赵国和燕国北边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

    故汉初著名政论家贾谊称其“郤匈奴七百余里,胡人不敢南下而牧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桑弘羊也说:经蒙恬反击之后,“匈奴势慴,不敢南面而望十余年”。这场反击战,解除了匈奴奴隶主贵族的侵扰与破坏,“悉收河南地”,使今河套内外,大河南北的广大地区,在一个相当长的时间内摆脱了兵祸的灾难。

    秦始皇南征南越,将福建浙江、两广纳入中国版图。北击匈奴,夺回河套地区,并使该地区永远成为中国的版图。“东至海暨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至北向户(北回归线以南),北据为塞,并阴山至辽东。”此外,秦始皇还开了通往西南的五尺道,大致自今四川宜宾至云南曲靖一线,控制了当地的部族国家,将政治势力伸入了云贵高原。

    秦始皇对东南、岭南、西南以及北方等边远地区的开拓,在这辽阔的疆域里,在一个国家政权的管理下,生活着各族人民,形成为一个统一多民族的大国,这不论是在中国史还是世界史上都具有极为巨大而深远的意义。秦皇朝名播遐迩,以致“秦人”很早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古代印度梵文称中国为“支那”,希腊地理家托勒密的《地理书》有“秦尼”国。直到今天欧洲人仍称中国China。这一些,都是由“秦”字读音转变而来的。

    至此奠定了中国统一多民族中央集权国家的基本格局。

    其三,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又建立起统一的伦理道德和行为规范。甚至始皇还下令修栈道水道以整理交通。

    秦始皇在武功上和创建制度的规模上都不失为盖世之雄主,其失败在于奢侈、专制、忌刻,而非汉时所批驳的暴戾无道

    中国人口历史上一直占世界人口的20%以上,对中国有重要影响就可视为对世界有重要影响(麦克·哈特语),而且由于中央集权和忠君思想,帝王对中国历史的影响远大于对其他许多国家的影响。由此,我们可以看到秦始皇对于中国乃至世界所起的至关重要的作用。西方人向来敬畏中国疆域之广阔,区别在于,欧洲总是小国林立,而中国则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主要是由于政治及社会因素造成,而不是山脉阻隔等地理因素。当然,中国的统一,不能仅仅归功于秦始皇个人,还有其他人起过重要作用,如汉武帝隋文帝等。

    在西方,人们常把秦始皇与罗马帝王恺撒相提并论。大体说来,罗马帝国与秦统治时期的人口、面积差不太多。但比罗马帝国统治时间短,恺撒死后,帝国分崩离析。秦王朝则不然,这是秦始皇独具影响的原因。因此在任何一个世界杰出帝王排行榜上,秦始皇几乎都被排在最高或接近最高的位置上

    历代都宣扬秦始皇残暴不仁,如焚书坑儒、大建阿房宫、长城、骊山墓等等。但从考古看来,”焚书“是有的,但是好在所焚的书在咸阳宫和民间多有副本,可惜的是周王室存放的珍贵史籍没有副本,也被付之一炬从此绝迹(史记六国年表)。“坑儒”是后世的说法,《史记》中记载为坑杀术士,但同时也提到“诸生皆诵法孔子”,也就是说这些术士和儒生算是一类的。阿房宫经考古发掘,没有建成,只有一个地基。但是为了修建规模庞大的阿房宫要备工备料,同样耗费巨大,后人有”阿房出 蜀山秃“之语,更不用说秦始皇在咸阳周围复制六国宫殿二百七十余座,还以甬道相连(秦始皇本纪),耗费的民力就无法计算了。秦始皇背离了秦国崇尚节俭的传统,这是他的一大失误。

    历史是由人书写的,其中夹杂着很多作者的喜怒哀乐,以及统治者的意志。秦始皇虽然有大功于中国,但同时也为秦朝迅速灭亡埋下了火种。对他的评价必然是褒贬参半,有丑化也有美化,后人读书也难免接受了这些理论。

因为秦始皇推行“严刑峻法”的法家学说,而其后中国历代统治者都推行以仁爱,中庸为核心的儒家学说。因此,秦始皇常作为负面典型出现在各种散文、史籍中。如贾谊的《过秦论》等。秦始皇被很多文学家修饰成暴君,为了权力可以不择手段。万里长城、秦驰道、灵渠、阿房宫及秦始皇陵等的规模均极为庞大,劳动举国的人口兴修,不少文献均斥责在工程进行时造成不少人命死伤,但另一方面却使各地的交通进一步发展,有助日后交通、经贸、以及各民族之融合。
    但无可否认的是,秦朝在统一后不久就频繁的大兴土木,尽管其中一部分工程如长城灵渠是利国利民的,但生产力仍遭到极大破坏,秦始皇三十一年,一石米就卖到了一千六百钱(史记秦始皇本纪),民众苦不堪言,因此秦朝二世而亡也就不奇怪了。

    始皇的暴戾在于它实行的严酷的刑罚而这却是源于法家学说的局限以及始皇的疏漏。天下初定,本该休养生息,安定民心,他却在此时大兴土木加重赋税而使民心大乱,他疏漏了国家与人民是相互依附的,过于相信法家学说的力量。

    法作为一种社会现象不是从来就有的,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才出现的,这就决定节器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把了法本身的局限性,不可能涉及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诚然,法作为人类阶级社会的调节器有其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但把它的作用加以无限扩大,就会产生负面作用。秦二世而亡即是明证。法家面作用。秦二世而亡即是明证。法家要求“事皆断于法”,否定道德的作用,犯了法律万能主义的错误。现代法治社会虽然法律是至高无上的,但是依然需要道德的调解作用来缓解社会矛盾。如果一切都用法律来调节,除非是机器人才能做到。

     法家认为“权制断于君则威”,主张立法权掌握在君王手里,臣下不得行使,建立起一种“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的君主极端专制的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比起“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是有其进步性。但是它却把君王给漏掉了,如果君王犯法,怎么办?没法办。法家是以法治国而不是依法治国,法律并不是至高无上的,它只是君王用于统治的工具。这与以民主为基础的现代法治有根本上的区别。现代法治没有谁能凌驾于法律之上,而法律是由民主选举出来的立法机构制定的。民主是现代法治的重要基础。

    除此之外,秦始皇的暴戾还源于他的焚书坑儒这一举动。如鲁迅先生认为:德国的希特勒先生们一烧书,中国和日本的论者们都比之于秦始皇。秦始皇实在冤枉得很,他的吃亏是在二世而亡,一班帮闲们都替新主子去讲他的坏话了。不错,秦始皇烧过书,烧书是为了统一思想。但他没有烧掉农书和医书;他收罗许多别国的“客卿”,并不专重“秦的思想”,倒是博采各种的思想的……但是结果往往和英雄们的豫算不同。始皇想皇帝传至万世,而偏偏二世而亡,赦免了农书和医书,而秦以前的这一类书,现在却偏偏一部也不剩。

    总之,始皇一生有褒有贬,各家的说法也不尽相同,且去用公正心去衡量

 

(编辑:来文奇)


.